Share

Posted on 8/31/2010 01:05:00 上午 | 0 评论

在我的人生观当中,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在,所以彼此相互扶持,不斤斤计较,是维持友好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很多年前,我有一个小学同学这么跟我说:“交朋友不计较,计较就交不了朋友”,我才点头,他接着说:“但是不计较并不代表当笨蛋,大家能体谅自然不计较,可如果是占便宜同样免谈”。

我欣赏这种性格。

我对人向来都是本着吃亏等于占便宜的心情,但终究还是会遇上了彻头彻尾以自身利益为主,毫不犹豫地发出“合理要求”得理所当然的人。如果是工作上遇上了非共事不可,我绝对会把关系限制在预定的范围内;但私底下哈拉之余就没有兴趣交朋友了。

我们不事事分得一清二楚是因为感情不建立在利益关系上,而且彼此推心置腹而相处愉快。这种关系,我们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更多也不去计较。反过来,有些人相当敏感于利益,贪人家的便宜,而且脸不红气不喘,一旦讨论关系的时候,就忍俊不禁地把条件倘胸露背般开在台面上,一幅怕死吃亏的脸色,做什么都算盘打尽。

这么待人的人,谁愿意成为他的朋友?


沉默

Share

Posted on 8/30/2010 08:45:00 下午 | 0 评论

今早写了那篇少说多听多做之后,整个人真的都安静了下来。

呵,调适竟然这么地无所适从。


原来我的聒噪底下,既不完全是如之前大头永勇说的,也不是像照片中的文静,而是带忧郁的沉默。我的思维之所以让我神采飞扬,是因为它成就一个快乐积极的形像。每一次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就会感觉到忧伤悄悄爬上来。那像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委屈正在申诉,用着无声状态在审查自己的想法。

我一直要求一直要求的那种过度认真,无非是因为我潜意识中觉得:所有的不足都会在努力前进中逐渐好起来,所以人生根本不需要浪费在踌躇不前中。容许自己拥有足够的空间去安逸,就会驱使负面情绪找到藉口像疫病一样肆虐蔓延。

我要面对这个过份亢奋的正面思维所造成的压迫,所以我叫自己安静,给自己也给别人喘息的空间。

笑声回荡的星期天

Share

Posted on 8/30/2010 05:15:00 下午 | 0 评论

阴天的假日,咖啡店老板细心DIY的天井,除了青绿的植物还有人造雨滴。跟远道而来的朋友,悠闲地咀一口香气萦绕的咖啡,在告别以前相互拥抱。好多的感觉,一下子就填满了心腔。


我们用闹在一起的方式,传达彼此的浓厚情谊。纵使相处的时间很短,但却是快乐的...

Share

Posted on 8/30/2010 04:15:00 下午 | 2 评论


人困口中

少说多听多做

Share

Posted on 8/30/2010 02:15:00 下午 | 0 评论

许多年前,有一次回学校看学妹们准备比赛,席间有一位在朋友的怂恿之下被推着来参与的同学,因为对状况没头没脑而显得不在状态当中,做起事情随随便便的,被我训了一顿。

很多年以后,她在学院时认识了我大弟的女朋友。当她知道了我的身份之后,对大弟的女朋友谈及了当年的经历,后来大弟的女朋友回来向我转述。老实说,我当时候并不知道她是被拖进去帮忙的。然我的想法是不管什么原因而牵涉其中,一旦投身某些事情之后,自然就要用全心全意的态度去面对与看待自己的岗位,因此我才训了她一顿。

经由大弟女朋友的说法,她说自从那一次被我训了之后,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做事态度,从之前的含糊,到后来都很严谨地要求自己。

并非我刻意刁钻,也不是超级严格地要求学妹们的表现。我当时的想法,跟我答应回去看大家准备比赛一样:我既然答应了,我就会认真地看待。而我不期然地把自己的做事原则,扩展到学妹身上去。

现在看起来,当然觉得尴尬,但是我却是为这个学妹感到非常的开心。

某个程度上来说,我间接改变了一些事情。 然而最重要的是她领悟到这个改变所对她自己造成的不同。但是事实上,我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我只是扮演了一个梗的角色,真正促使改变的是她自己。

我不晓得这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但我却知道变得更认真。

做人做事,不是因为结果而做,因为只有过程才能显现出一个人的本质。

无论如何,感谢一件事情让我昨天上了一堂课,了解到我需要更进化。以前我可以直接就把教训拿出来用,那是因为在年龄与处事上我也许处于比较年长的立场;但是随着生活圈子的转变,我不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宣扬“认真看待”。因为别人不是属于我的资产,着实不需要被我教训。相反的,我大可以用更具体的方式去表达,比如说我就安静地把这份坚持放在我的行为里面让人看到就好,来达到更平和与深入的传达。如果我真的有实力,自然能透过更有感染力的行动,去达到这个说明的目的。这样一来,别人也就不会觉得不高兴,更不会因此而竖起更高的防卫墙,去质疑我是否真的有如我所口述般的效率。

如果我要那么仔细地剖析事情,我就更要显著地提升自己的水准。我的认真只是一种信仰,并非真理。我可以发扬,但不能理所当然地去苛刻要求别人的采用,更不可以本能地以为别人一定愿意纳入自己考量之中的条件。

体验过了才能真正明白

Share

Posted on 8/26/2010 01:51:00 下午 | 0 评论



前两天深夜,一个朋友突然来电。电话那头先是一阵不好意思,知道是夜深了依然打电话过来。还好我还没睡,加上如果会在唐突的时间依然拨出电话的,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所以就对他说:“没关系,你说”。

果然对方正在难过,幽幽地说:“现在我明白你当初的感受了”。

老实说,我有点反应不过来。

很多时候,每当身边的人遇上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显得很理所当然地晓以大义。所有的理智分析和大道理无不出口成章,说得头头是道。那些规劝的话,听起来相当的豁达,而且仿佛要真正去履行也不是太难的事情。但是每每重新掉入情绪的深渊时,那个心里面的疙瘩却毫不留情大口大口地把自己咬得遍体鳞伤。

我对他说了他对我说过的话,他干笑了一下回道:“我知道,只不过那个时候我并没有在经历着...”

对他而言,我对他说的话,比他当时候对我说的更有力量。因为他说的时候,自己并没有相关的经验;然而我却已经体会过身处其中。

我跟他说:“没关系,现在明白就好了”。

我们就是这样,站得远远的时候觉得什么事情都简单,但就是因为有了一点一点累积各种各样的经验的机会,去明白真正的感受,才了解到因为有这些过程,我们更明白:体谅是当我们感同身受之后,能够以当事者的心情去感觉,用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并鼓励。

能明白什么叫痛的人,才配说痛是怎么一回事。而当真正知道了什么是痛之后,那就真的懂了。

然后学习原谅,让自己也让对方都能够一起加油!


注:原谅是用来给自己而不是别人的。
我们因为原谅而痊愈并可以再度前进。

那座毫不起眼的桥

Share

Posted on 8/25/2010 12:51:00 下午 | 4 评论

刚才在办公室大厅一落落整理好的纸张文件里看见眼熟的红色。随手捡起来,也顺手捡起了回忆。那一年的好几个月我们每个周末往返槟城首都,只因为想要坚持一些事情的任性。老盘很够意思的分文不取还甚至照顾地收留我们,福庆也毫无怨言地帮我们肩扛起制作工作,弦丘远在中国也毅然答应为我做舞台设计,还有很多朋友都纷纷伸出援手。

那一次的傻劲很单纯:把现代舞和戏剧的两群很个体的观众都叫来看对方的表演。

故事的讯息很简单:拥有不是必然的,而拥有了也不代表永远。拥有的时候要珍惜,这样才能够在失去的时候,不带一丝后悔。


因为我一直都很在乎。

因为我们只是一群热爱表演艺术的凡人。

即使经过了这么些年,我的心情还是一样:对于某一些执著,我期待你的回应。


我的思绪,回到那一年湘菁在最后一幕时候洒着快乐说“记得要幸福哦!”

再怎么不起眼都好,都是我们很用心很努力去搭起来的桥。

分别在于心理

Share

Posted on 8/24/2010 04:39:00 下午 | 0 评论

刚才午饭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景:两个小朋友在一家快餐店里,身边没有其他人,一个在吃着雪糕球汽水,另一个在吸着饮料,然后聊得天花乱坠。

重点是:一个是白人,一个是亚洲人(皮肤黝黑,感觉像是混血儿)。

我坐在看得见他们的地方,欣赏着他们侃侃而谈的画面。

我边吃边说:“其实不管是马来人、印度人、华人或其他种族,肚子饿的感觉是不是都一样?那为什么要分我为自己的族群争取,你为你的同胞加油,而不能够把行动整合起来为有需要的大家努力?”

那还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因为要是不制造分歧,就没有推动融洽的需要,那政客就没有事情可怂恿人民了。

看看我们国家的政治份子,一下子吻剑的、一下子落实回教法的,连部长位职都要靠党领袖去争回来。那像什么话?国家没别的事情干了?经济很蓬勃了?通膨没影响了?人民没饿着了?一大堆的民生问题,一箩筐的社会发展,怎么?都比不上那些没有营养的夸张说辞所制造的混乱与和平假像么?

假如一个国家依然存在这么多的党派,那只说明了一件事:都没有真正想要团结的,只不过是企图透过同流合污但是必须在不损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好处而已。

如果今天两线制只是因为政治理念,而不是围绕在什么种族权益之类的课题上,国家才能走出幼稚的纷争游戏,到达真正的繁荣。

同样是吃饭

Share

Posted on 8/23/2010 10:17:00 下午 | 2 评论

普遍上每一次的祭祖都会有一桌子的菜肴,然后当大家围在一起的杯盘狼藉之后,总会剩下很多吃不完,留作隔一天做结尾。今天接近傍晚的时候,我就忙着把冷冻在冰箱里的剩菜一一弄热,想说晚餐的时候大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

结果所有准备就绪,三番四次地催吃饭但大家却都好像无关紧要的。


如果大家并不在乎饭菜吃起来温暖,那又何需把它们烫热?大可以就午饭的时候随便地翻一翻锅,直接留到晚上吃完算了啊!如果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应该知会人家说自己无法同吃。

那是礼貌。

结果我不出声,也不等人,自己吃完走了。

如果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而可以容许任何理由担待在一起用餐的时光,那就算了。

吃饭

Share

Posted on 8/23/2010 11:32:00 上午 | 0 评论

家里的饭桌可以坐下10个席位,我们家原本有5个成员,坐下绰绰有余。后来陆陆续续来了峻睿和大弟的女朋友,余下3个空位。过年过节的时候因为祖先在我家,大伯一家4口会过来一起祭祖吃饭,结果就成了11人。然后今年结婚的堂弟带来了另一半,凑足1打。原本配着餐桌的靠背座椅都要挪开,换来凳子才能让大家济济一堂。呵呵,或者应该说“挤挤一堂”才对。但是老实说,一家人吃饭的感觉,真的很棒。因为那是一种靠在一起的实在感,彼此有说有笑,把平常没见面的日子都一块儿炒起来,闹哄哄的,很快乐。

相信迟些日子,当堂妹和小弟的另一半也加入阵容之后,大家都得设法把饭堂移到更大的空间才行。因为能坐在一起吃饭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欢迎远道自台湾而来的新成员,刚巧跟我同名的,堂弟的(未来)太太。 ^_^

想家的时候

Share

Posted on 8/23/2010 12:31:00 上午 | 0 评论

我记得我从小在不同亲戚家里寄宿时,总是在深夜大家都睡着的时候,侧着身子偷偷地掉泪。那种不敢哭出声音,连低呜都往抽泣里吸的感觉,老实说,现在任何时候回想起来,心里都还会有种酸酸的难过。而在那不懂事的年龄,我的孤单让我不停地问我自己:“为什么我要住在别人家里?我都有自己的家啊!是因为我家人不要我吗?”

长大之后,明白了离家背后总蕴藏着很多原因。但是即使被抛弃的感觉没了,但那个离家的怅然,依然还是一直揪着。因为离家的孩子,很想家。

这一点,在离家的孩子眼里,很明显。

因为我知道离家的感觉,我更知道想家的感觉。

我尤其知道:那颗心之所以感觉到寂寞,是因为它还在流浪,在找寻着家...

想家的时候,最渴望安定。

什么都好,先决条件是知道它的真正意思

Share

Posted on 8/20/2010 12:45:00 下午 | 0 评论

我小时候很顽皮,常常让大人觉得我很叛逆、很难教,所以每次老会被告状,然后爸爸听了生气就打屁股。有时候是把掌打,有时候是藤鞭打。被打的时候,即使是痛,也从来不会又哭又闹又喊又叫,只有站着流泪。因为坏蛋被打是我活该,但如果不是我的错,只不过我不愿意服从而被说是坏蛋被打,我就会问:“为什么我要被打?我又没有做错什么!”

结果附送多几鞭,然后我抱着不解和被诬赖的愤怒,跑回房间埋头在枕头里哭,并在心里跟自己说:“我长大一定不要像你们这样无理欺负人”。


在传统(封建)的主权社会,不听从、对长辈的行动有疑问,一概被视作问题人物看待。因为权利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不容许被质疑或挑战。那也就是为什么传统上一家之主可以自定条例,并得到家中其他成员的伏顺与绝对服从。因为主就是居高临下,出言便是旨的地位。而这种方式,时至今天依然被众多人采用着。只不过换了包装,用巧言令色甚至显得伟大的口号来存在。

我的个人成长经验让我看清:俯首称臣的方式,只有腐败。因为在这个制度底下,所有的思维都必需像中了邪一样地没有自己。荐言必需循着主子的情绪、方式、喜好来做,而且会出现一大堆的蛀米虫、马屁精。因为自我抬高意识占据着思想,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再不能冷静理智。


只有真正理解事情才能够真正地达到进步。

倘若既不能办到广纳谏言,鼓励竞献良策,又无法放下被过度抬高的自我地位,反而连自律性都没有地一味按照自己的方针在管制他人,就连让自己能与拾并进的觉醒都没有。那下场就只有一个:等着被推翻。

当理解了事情的真正意义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地尊重它。因为独立思想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它会让人磨练出尊敬并履行真相的坚持,并为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操守,所以我们才会体现一个互相包容(但不是包庇),团结一致(但不是欺压)的和谐与繁荣。

我推翻了我爸吗?我只知道,他以前那套独裁式的哲理,全数被我们做孩子的用清楚列出解释的想法、说法及做法,排斥到没人理的角落。我们家就是用着民主的方式,让独裁下台。

为了国家,为了未来,拼了!

Share

Posted on 8/19/2010 05:31:00 下午 | 0 评论

我们身在一个融洽的环境里,不是因为没有竞争挑战或苦难;相反的,是因为面对不同的事情时磨练出更坚韧且深厚的感情,更因为看见大家长短各异但是相辅相成而促成和谐相处。

一个手掌,手指长短不一,肤色虽然因为曝露在阳光下而有点不同,但依然是同一个手掌的兄弟姐妹。我们会因为不同而自我排斥或者杯革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们个别的特质不同,优缺点各异,拆开来的力量不及彼此扮演互相帮助啊!

马来西亚是一个很棒的国家。它当初成立的时候,结合了各民族,呈现出一个非常和睦与融洽的画面,让所有到来的游客,为它的迷人风景、美味食物,最重要的是对访客的友善热情,都如沐春风般的流连忘返。

我 们从争取独立携手走来,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我们要一个,不是你的我的他的,而是属于我们共同拥有的家。我们长幼相扶地付出各自的力量,为这个家的美满加 油,使到大家都可以拥有幸福美满。然而,当那些过去了的谅解,渐渐因为某些人的偏激思想,抑或因为成就上有差别而出现不满的情绪之后,我们所享有的完美画 面渐渐龟裂,甚至进而被用作藉口来煽动,同时加盐添醋地把大家分化,使到空隙侵蚀感情加剧,以达到一小撮人的政治目的。

这个8月31日,我们的国家就53岁了。年过半百,看着自己的孩子在一众私欲里,不断地钻牛角尖, 不停地翻掘事端企图用模糊视线的方式去操控,甚而炒起种族主义课题来分裂人们,如果说国家真有感觉,不晓得它会怎么想?

领袖没有摒除成见的胸襟、没有为大局着想的脑袋、没有长远的建设眼光、没有持续反省检讨务求提升自身水准到国际水平的意识,没有承担责任的肩膀、更没有接受批评的勇气,我们能期待这个国家有多健全而且乐观的成长呢?


如果我们不能容许真正的自由拥有自己的空间,我们就无真正成长到一个成熟的地步。因为当管制依然存在于操控的意图上时,我们变成选择性的奴隶,用有制造出来的和平假像,成为文明的雕塑化石。

思考我们的未来,从我们愿意接受改变自己的封闭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独立思考及投入生命的能力,只差有没有去唤醒它而已。应用手段去达到假和平的用心良苦,本来就是大错特错的独裁主义。

要缔造一个共同建造的太平天国,需要拥有上下齐心的志向,真正爱这个国家在先,个人利益在后的情操。问问自己:我有吗?

988电台的“封锁迦马”事件,提出了一个很清楚的意识:我们决定我们的未来。

只有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才能达致它。


注:谢谢这起事件,为迦马的新书《迦马说话》制造了最具回响的宣传。也感谢应用透过伤听众的心,来凝聚力量的黑手的用心良苦。

一步步地前进

Share

Posted on 8/19/2010 11:27:00 上午 | 0 评论

昨天跟一个朋友见面谈事情,席间我对他说:“老实说啊,我最初认识你的时候,比现在好看。忙归忙,身体一定要照顾!”

 他告诉我他一直要求自己要不断地突破,否则就会停滞不前。“因为大家都可以独立,我要是不找点事情给自己冲刺,肯定要变懒”。

从在一家花店里设计花束走来,他跨过了单纯在卖花的花店,走进了场地设计的领域。从一间店面到两间,再扩充到一个拥有空地的洋楼,提供更舒适以及完善的婚礼/活动一站式服务中心,他有点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件不停前进及扩大的事情。因为我大可以在花店里安稳地做好自己的生意就好,但是那样会使我没了动力,所以我逼自己不停地走”。

槟城Condrington Avenue - 绿池


促进更大的事业,也许是很多人会说的因为要拥有更多。然而,那个想法不会在只有念头没有行动中变成真的。所以对于个人成就上不停地有更高的要求,更是一个正面的积极态度。

人如果不能正襟危坐,做事情就无法有突破。今天的南洋商报副刊里有篇报导,说台湾南投有一个小时候因为注射了未去毒的小儿麻痹症疫苗针,结果反而下半身瘫痪。他被人说是小狗、废人、前世造孽的恶人等等不堪的字眼,但始终努力到成为了知名发明家。他从未领过政府的残障津贴,看到游民或乞丐的时候,都会走路给他们看,“我这样子都工作了,你们有比我严重吗?”

什么是苦难?辜负生命的人生才是苦难。

最近的天气很适合感性

Share

Posted on 8/17/2010 08:25:00 下午 | 0 评论

艳阳是我们赤道旁的小岛所独有的气质,曝晒在炽热底下,我们也许嚷嚷着酷炎的不舒服,却不能否认那是我们熟悉的健康感觉。然而长年是夏的地方,配着了偶尔雨水的清爽,会使到整个情绪都有了不同层次上的感受。

很多年以前,有个朋友告诉我:“我很喜欢下雨天。因为空气里面有一种舒服的味道,稍微打开窗让凉习以及那沙沙作响的声音进来,睡得很香”。

偶尔的潮湿,为干燥带来了滋润。

在空气中放缓动作的分子陪伴下,整个人慵慵懒懒的...

挑逗灵魂的事情

Share

Posted on 8/17/2010 04:28:00 下午 | 0 评论

从我投入文字的领域以来,我清晰地发现到我们的感官总是在负责挑逗灵魂。

我说的灵魂,指的是内心深处的感受 - 它有自己的一套方式去诠释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在音域里、气味中,很多东西都可以那么地简单而细致。

那是一个更深层的体会,只有透过非意识性才能感受得到。因为它绘制出独特的画面,满足着情绪上的需求,让我们得到无以伦比的高潮。

这不是复杂或被渲染的说法,相反的,它的形成是因为我们需要实质需求外的觉察,好让我们能够进一步去提升层次和修养。比如说,我们会去剖析为什么自己会被某些事情感动,或者对某些情况有所感触。

 综合感觉的体会,我们更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再一步步地去达成这些需求。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停感动

Share

Posted on 8/17/2010 01:07:00 下午 | 0 评论

对于"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这个说法,我从一众从事(笼统称作)精神修学的工作者身上看到一个很直接且具体的认识 - 当世界从一个层次去到另外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也会跟着转变。这个在商业角度来看,这叫做"看准时机的东西,坦白说,它是一个非常合事宜的梗。

因为我朋友创办的精神休闲与身心建设中心,我从它开业一年以来而有了这样的领悟。

好多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们,在某个情况下发现自己拥有一些之前都没有发觉到的能力,尤其是医治或疗养的方面,然后毅然踏上这条道路。他们应用自己所领悟到的各种各样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切入身心发展的课题,走遍可以到达的地方,把自己的能力用在帮助有需要的人身上。

老实说,这也是换一个方式在提醒着大家:怎么一旦努力工作,就没了生活?难道就不能喘息一下,给自己一个继续的动力补充吗?

这一年来,我看着走入寻找出口的人有着不同的收获,我在想:人们到哪天对于这个看待生命的领悟才能重新苏醒过来?

因为昨天一篇关于可以看见鬼的报导,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

每一个人都在走着生命的过程,除了埋首于金钱致富的想法当中,大家都不自觉地忽略了其他属于更广泛的认知和温度。其实心灵上所能达到的健全和愉快,并无法从满足欲求里得到,更不是一个可以用单位来衡量的具体物质。我们对于不安和恐惧,需要有更积极和正面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生活中所有的过程,都是会过去的事情,所以认知里好好看待当下的珍贵就好。

我们的感动,就因为自己拥有那一刻的安静而浮现。假如生命是由不同的涟漪所促成,那我们在为生活劳碌和努力的同时,对于接受与付出内心中最单纯而直接的感动,更应该主动且认真地容许自己去投入其中。


我们的灵魂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而存在。我们给自己什么养份,灵魂就被促使成什么面貌。

因为这是自己才能给自己的东西。

我承认

Share

Posted on 8/17/2010 12:08:00 上午 | 2 评论

写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到上个月已经没有灵感(照片)可以写了,我就跟自己说:“好吧,不投了”。因为着实不能为了写而拍照,也不行为了写而写。文字有它的灵魂和尊严,它赋予我们表达上的方便,也使到说话更有具体感,它还让我赚取认同,所以我根本无法那么苛刻地藐视它。

就像我无法认同新闻纸的头条竟然是某某拿督的女儿去隆胸的新闻。

要得到尊重,虽然不是吊高来卖地等人家奉上,也不是为了做而做的凄惨,而是认真地把指尖在键盘上跳动的优美舞姿,化作真正有立场的认真和严肃。

所以,当我的文字重新看见照片里露出来的讯息和感觉时,我就把那些感受刻划出来。

那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也是最能作为我的写照的代言。

它教会我:据实地把感情交给它,它就会把自己交给我。不要小看任何一个感觉,它们都是最真的好朋友。

真的,不要带遗憾最重要。真的。

Share

Posted on 8/16/2010 09:49:00 下午 | 0 评论

今天去给姑姑送行,希望她一路好走。很意外的,这次的丧礼并没有被浓浓的悲伤笼罩。虽然亲戚们,尤其姑姑的姐姐弟弟都在低泣,但是整体上来看,大家都以平静的心去陪她走完这一程。

我在想,我们的一生在这么一个躯体中度过,有血有泪,直到双眼合上的那一刻时,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带着遗憾?

另外一个姑姑跟我说,他们在她临终前两天问她:“你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吗?”她回答道:“没有。小女儿已经长大,也懂事,没什么好放心不下的了”。也许就这样,即使大家心里依依不舍,也为她能没有遗憾,没有了痛而欣慰。

我跟姨婆说:“她没有了痛苦,应该替她开心啊!” 然后自己流下了泪。简单的说,她叫做离苦得乐了。

是的,我们没有长生不坏的身体,也因为我们有种种不同的历练要学习,更因为我们要把生生世世的前因后果延续下去,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一定要走过这个成住坏空的过程。也因为如此,我们珍惜每一个际遇。

日子长短都好,只要没有遗憾就好了。

效益才是最重要的考量

Share

Posted on 8/12/2010 07:04:00 下午 | 0 评论

最近城中都在讨论着杨伟光的事情,大家都在议论纷纷,都在从不同角度切入去思考、谈论、研究这个年轻人。

站在司法立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国家依据不同的考量来设定一套管制,那严厉执行法则是必然的。那是不管什么背景、什么苦衷、什么解释都不可动摇的事情,否则一个国家的司法威望与形像将无从被维持,犯罪份子可以制造各种说法来不受制裁的威胁,人民会因为国家没有一个稳固的刑罚执行而感到不被保护的没有安全感,而作为外来投资份子的也会因此对这个国家的整体信心有所动摇。所以,邢案一定得依法办,没有例外。

站在人道立场,所有跟当事者相关的因素都必须纳入考量,当中包括家庭、教育、经济状况,来了解其犯罪的真正原因和动机。如果没有可以纳入谅解的原因,那么就可以用以秉行杀鸡儆猴的作用;如果背后有一段可以理解的复杂事情,让人能够异口同声“唉呀,他也是情非得已的”,那么声援的力量就会四起。人们会透过请愿的力量,来试图改变残酷的邢判,希望法律不外乎人情,只要当事者得到了教训改过自新,就应该给他一个再生的机会。这样不止因为宽恕而缔造更和睦的社会,也会因此而让一个足以影响、改变他人的例子,成为大家一时的佳话,受恩惠者更会洗心革面,并利用他本身的经历去感化其他的迷途羔羊。


然而大家在投入了理性与感性去看待事情之后,有没有想过这种争议是没有营养的?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去影响一个长远的、周全的状况。同时,它也没有更有效地改变太多。


我们得面对且接受一个事实:时间会过,所有的东西都会消失。今天假如严厉执行了死刑,这起事件会保留影响力多久?恐怕只剩下以后不经意提起的时候(就像以前被国际压力搞得沸腾的澳洲人在马来西亚运毒被判死刑),被用来闲聊的消遣话题。那些国际颜面的事情,并不单凭执法就维持了。反过来,假如他经过了社会的请愿以及裁定上的宽赦申请之后免除死刑,他服了相当时间的牢邢之后,重新走出社会的时候已经几乎垂暮之年,那他的不死究竟有什么意义?充其量他在狱中的日子写了忏悔录印制成书,一边跟狱中的其他囚犯说经祈祷。书的版权费经过给家里需要医药照顾的母亲之后,再建立基金会用以教育人们行为和毒品的重要影响。

所以不管怎样看这两个角度,它都是一个非常过时而且效益既完全不显彰,更没有真正实际作用的决定。没错,如果只有这两个角度,杨伟光死或不死都不是太重要而已。原因是它并没有成就任何事情。既然如此,人们倒不如把情愿的精神以及声援的力量,凝聚起来投入在反映到国家制度的重新修整与考量上,好加强国家对于人民对事态理解和教育的层次上的水准,以达到全面提升不更好?

老实说,国家、社会、人民应该更认真地思考:这么一起事件,难道就只有这些、难道就只看到这些?

图片截自当今大马

律师赞扬他是最佳反毒范例,因为他在狱中不自暴自弃努力习佛向善。

普遍上我们都从不少的忏悔录中知悉,死囚都因为判决而转向宗教,原因是他们终于知错了,同时也希望在生命结束以前找到出口,好让自己死后可以不再没有方向。这或许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写照。然请容我客观地问一句: “在这之前他的想法是什么?”先不要管毒品是不是死刑的等号,也放下宗教对人的影响这个想法。

故今天要思考的是:还有什么东西比执行还是不执行死刑更好。

我的建议是:为了达到源源不息地完成更有效益的做法,同时把每一个可能性都化作有绩效作用的事情,这个东西就必需是能同时切入不同考量并提出最明智的做法。

先把死刑的裁判换作无期徒刑。然后在开辟出的一个新(监管)社会中,让这些原本已经没有未来的人们重新生活。这个社会就像外面的世界,只不过它再没有外面来的影响,只有里面出去的影响。里面的人同样必须从事生产,诸如在里面设厂的公司工作,他们除了因为工作而有人生意义,更可以从不断的进修中开发自己之前因为生长环境不足的潜能。他们更可以通过人格建设与训练,塑造成一个正面的形像,如激励讲师,来提升他们做人的自信和重新建立自己的尊严,同时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正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贡献是把自己前面的人生累积成教育,比如录影、书本、光碟等等,成为外面世界的教材。

这个社会就像是一个没有污染的地方,它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条件,所有进去的人都必须是死囚。换句话说,它没有生门,所有进去的人都没有机会再出来。而且里面的人也再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的过去种种(包括亲人)。

这个地方把死亡带到另外一个层次,把司法重新换上一个严谨但更有价值的面貌、刺激经济,同时投入教育目的,以全面性提升素质。其最大的差别就是里面的人不再赚取金钱,他们的生活都是规定性的安排,所有工作的回酬都是因为工作才分配的储值分数,作为他们购买东西的兑换。他们的分数只设定在自己的账户中,没有任何方式可以转让,所以他们没有动歹念的温床。

这是一石多鸟的概念。

结束

Share

Posted on 8/12/2010 01:06:00 下午 | 2 评论

翻开报纸,讣告每一天都在登,但就是农历7月,当周遭蒙上了鬼影憧憧的色彩时,所有的离世多了一层神秘面纱。

民间有道教说法:每年有3个大关卡 - 清明、中元、冬至。那是劫数的关口,凡在鬼门关外徘徊的能安然度过就有重生的机会。

今早得知,受到癌症折腾的姑姑在凌晨2点多离开了。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大约2个月前吧!虽然整个人完全瘦下去,头发也因为之前的化疗掉了重新长出但都是灰白色的,但是跟我们聊天却是精神顶好,而且一副正在调养痊愈中的状态。我那时也强烈地感觉到:这一趟,姑姑可以挥别病痛,好好地活了。

毕竟她的年纪并不大。只是大概一两个礼拜前听到她又被送院,我的心就沉了一下:怎么了?

曾经当她频密地进出医院时,我很安静地跟忙着跟我们叙述事情的姨婆说:“很多事情不在我们所能预料的范围,而现在最重要的是姑姑可以好起来,否则最好离苦。这样折腾,身在里面的,比我们难受的程度更难受”。

人生的长短并不在我们的控制之中,事情也非跟着人的意愿在发生,我们能做的仅仅只有实实在在地把生活认认真真地过,好让我们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至少可以徐徐地吁出一句话:“我活过了”。

我们的旅程还在前进,离开的人会重新开始。最叫人难以释怀的是在所有的日子交替中,我们忘记了给匆匆就流逝的岁月一个微笑。

素华姑姑,虽然从小我跟你住在同一屋檐下,而且你也非常地疼爱我,但是在那几年的日子里,我都不懂得生命无常所以也没为自己和你的记忆留下些什么。我记得你喜欢吃福建面,我记得你也喜欢吃酸口味,我最记得我会折手指也是从你和素碧姑姑那里学来的。最主要的是,因为你和素碧姑姑,我很小很小就接触了佛教。

愿你这一生把所有苦痛的前因都收成了,下一世走到更好的道路上去。

悼:林素华姑姑(生1960. 卒2010)

MBTI测试

Share

Posted on 8/11/2010 11:39:00 上午 | 3 评论


我完全瞠目!

==============

点击上图了解各种类型

 
您的类型是ENTP,您的总得分为: 257 + E57 N57 T57 P86 
您的性格类型倾向是ENTP ”(外向/直觉/思维/知觉

1.  反应快、睿智,有激励别人的能力,警觉性强、直言不讳。在解决新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机智而有策略。
2.  善于找出理论上的可能性,然后再用战略的眼光分析。  
3.  善于理解别人。
4.  不喜欢例行公事,很少会用相同的方法做 相同的事情,倾向于一个接一个的发展新的爱好。ENTP型的人喜欢兴奋与挑战。他们热情开放、足智多谋、健谈而聪明,擅长于许多事情,不断追求增加能力 和个人权力。 
5.     ENTP 型的人天生富有想象力,他们深深地喜欢新思想,留心一切可能性。他们有很强的首创精神,擅于运用创造冲动。 
6.     ENTP 型的人视灵感高于其他的一切,力求使他们的新颖想法转变为现实。他们好奇、多才多艺、适应性强,在解决挑战性和理论性问题时善于随机应变。 
7.     ENTP型的人灵活而率直,能够轻易地看出任何情 况中的缺点,乐于出于兴趣争论问题的某方面。
8.  他们有极好的分析能力,是出色的策略谋划者。
9.  他们几乎一直能够为他们所希望的事情找出符合逻辑的推理。
10. 大多数ENTP型人喜欢审视周围的环境,认为多数的规则和章程如果不被打破,便意味着屈从。
11. 有时他们的态度不从习俗,乐于帮助别人超出可被接受和被期望的事情。
12. 他们喜欢自在地生活,在每天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和变化。 
13.   ENTP 型的人富有想象力地处理社会关系,常常有许多的朋友和熟人。
14. 他们表现得很乐观,具有幽默感。
15. ENTP型的人吸引和鼓励同伴,通过他们富有感染力的热情,鼓舞别人加入他们的行动中。他们喜欢努力理解和回应他人,而不是判断他人。 

 您适合的领域有:
投资顾问、项目策划、投资银行、自我创业、市场营销、创造性领域、公共关系、政治等 

 您适合的职业有: 
· 人事系统开发人员 · 投资经纪人 · 工业设计经理 · 后勤顾问 · 金融规划师 · 投资银行业职员 · 营销策划人员 · 广告创意总监 · 国际营销商 · 投资顾问(房地产、金融、贸易、商业等) · 各类项目的策划人和发起者 · 投资银行家 · 风险投资人 · 企业业主(新兴产业) · 市场营销人员 · 各类产品销售经理 · 艺术总监 · 访谈类节目主持人 · 制片人 · 公共关系专家 · 公司对外发言人 · 社团负责人 · 政治家 · 文案 · 演员 · 大学校长

==============

找到自己的类型,更能协助自己找到合适的方向。 

这里还有分类的解释:

归类是因为有概念还是给自己设下框限啊

Share

Posted on 8/09/2010 07:10:00 下午 | 0 评论

那天给自己的部落格来点小改变,为给部落格来添点不一样的生命力,我在为挂广告而填写部落格资料栏的时候,一时间没有了自己。总是有这么一栏,问部落格是偏向什么课题组别,而我就是经常在这个地方显得卡位。

人都要以群分对不对?所以物没跟着类聚就是奇怪是不是?我也有问过我自己:我要怎样规划我的部落格?

老实说,我真的真的不想用一个标题来凸显自己的文字类别。

我很专注地在写我很认真地在活着的日子啊!而我感觉每一天的感受领悟成长,都不会按牌礼除牌的吧,那我很纳闷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切割成可以装进沙丁鱼罐的局限里面?因为我要人家来揭我的盖子,吃我的内容,所以我就要把标签纸贴好吗?

我说我写我听我闻,这些那些都是很客观的主观看法吧!就像我的部落格名字,就是因为吸收消化所有的颜色,所以生命才更丰富而感动吧!生活也许就是一天一天过,但是都怎么过是看我究竟把多少内容分解了转化成文字才能被读者读到吧?

我不专注课题但是我专注撰写,我不偏选类别但是我深入了解。用我的认真看待来得到你的全面思考,这不是双赢么? 是啊是啊,谁那么空闲总是跟着没有头绪乱走,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只走特定的轨道还是开山僻壤地去把自己脱胎换骨的啊?


如果我只是把照片贴上来,然后什么都没说,你会不会发现这画面中的每一个小点点都在发生着一个故事?连我们的车都在里面耶!问题是:你会自动自发去看吗?


所以说我们人太懒了,懒得只想做被安排好的事情,而不会想要叫自己去开拓不同的可能性。

归类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效率地退化成一座雕塑。

生活需要一点没有重量的空间

Share

Posted on 8/09/2010 04:01:00 下午 | 0 评论

好多时候,我们都背惯了生活。仿佛有很多的、一堆的有完没完好像老鼠蟑螂书虫钻进来,然后我们笑一下着把一落落的负担,像结辫子地把自己也捆了进去。

一本书,一杯咖啡,一个下雨的午后,和一个自己熟悉的味道、温度的臂弯,容许自己想像身体正在享受着离心力的轻飘飘。

这是很贪婪的心情。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手边、身旁,但却一点都没有压迫。

这就是我在魏如萱的声音里面感觉到的舒服。


其实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个地方给自己释放,让彼此可以聊聊天,沟通一下自己的想法、看法、说法,使到情感上有一个顺畅感。

我们找另一半,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可以延伸完整成长的机会吗?

我们就这样啊,好好磨蹭到老。 ^_^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花那些时间,陶醉在钜细靡遗之中。

看房子惊魂

Share

Posted on 8/08/2010 10:57:00 下午 | 0 评论

话说我跟峻睿去看房子。

那是一个背后有绿山环抱的地方,那一座崭新的公寓楼高15层,每一层只有2个前后对排的单位,价格在大约50万左右。抬头望去,整座楼的都似乎没有一个单位是亮灯的。四周都是平地屋,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气候凉爽。在昏黄的街灯下,我们走在停车场上,看见临近的一个建筑物的后部电房、煤气桶的地方,有两片类似旅游巴士车头的铁片垂直盖着。趋近的时候,听见那车头径自在拍打着的声音,看看那摇动的地方旁边另外一片,却丝毫没有动静。没有风啊!我们眉头一皱,怎么这样?走过去,看到一个小孩高度的透明影子在玩,正是他在拍打着那摇动的铁片。他看见陌生人走过去,想开溜,跑过我身边去的时候,我身后的爸(我没说我爸妈也同行)随手就抓了他的手臂。

我回头看见我妈的表情,一脸愕然。我听见我爸说:“别在这里捣乱!”然后我们走到那座公寓底楼等电梯。电梯门打开,里面有一对印度人父子。爸爸穿着得体,是西装(这里有这样的穿着习惯/文化?我怎么都不知道?)。他们看见我们,我确定我见到第一个很快就闪过的惊讶表情。爸爸礼貌地笑笑大招呼,但并没有想要走出来的意思。他说:“我们是要上楼的”。

我们回以笑容之后走了进去,按了10号。按钮上亮着灯的,还有15号。电梯门关上,感觉正在上升。到二楼的时候,门打开,印度小朋友想要出去,他爸爸拉住他,说了句奇怪的话:“你不要乱跑了,不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到出路”。一层不就只有两个单位?有这么难找到出口?没人进来/出去,电梯门随即又关上。过一会儿,电梯门打开。我看下楼层号码按钮,“奇怪,这哪一楼啊?”我回头看看峻睿、我爸和我妈,他们也不知道。在互望的时候,门又姗姗关上。凭感觉,10楼快到了吧!电梯门再度打开的时候,我们走了出去。走到一个单位门口,我们按了下门铃。门一打开,是一位太太。“我们是来看房子的”我礼貌地对她说。她也没说什么,就推开铁门,我们还没跨步之前先向屋内看一下。哗,天花板奇高的。这对一般高楼来说显然是超级不常见的,我心想“难怪只有15层楼但是看起来好像30层”。第二眼就看到男主人,竟然是香港明星元华先生啊!

哇噻,香港人都来这里置业、投资。

元华先生脸上没什么表情。由于我身后传来电梯门关上的声音,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回头,看见关上的电梯门缝里,印度先生的恐慌惊吓表情。我随意地说:“这栋楼都没太多人住”,然后元华先生冷冷地说:“那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人家来住这里。那家印度人很顽强,不肯搬走”。在我接上什么之前,元华先生笑了一下说:“我们早已经死了”。

那是什么样子的幽默?显然他看出我不懂他的意思,接着说:“我们俩决不让这家发展商赚任何钱”。

我愣住的当儿,脑袋里想闪起了某个画面。我跟峻睿在一台旅游巴士上,车子走在类似槟城乔治市的狭隘道路,两旁都是挨着路肩的战前古屋。我跟峻睿说感觉口渴,司机在一家类似小型杂货店前停了下来,让我下车买饮料。我跟峻睿说我自己下去选要喝什么,他翻开钱包,拿出里面仅有的散钱6块钱给我:“这应该够了吧!”我为了方便起见,还是随身带着自己的钱包。

我要了一瓶矿泉水,两盒包装果汁以及一盒包装牛奶,店老板正是元华先生。他拿好饮料,算一下跟我说:“19.60”。这么贵?显然的我手上的零钱不够,但我也没问太多就拿出钱包,准备更多的钱给他。当我拿出钱包,掏出20块的时候,元华先生斜着眼睛看了我的钱包一眼。我感觉不是很舒服,所以赶紧付过钱,拿着饮料上车。当车子正要开走的时候,他却让他的小孩跑出来,想要利用孩子的灵活动作拉走我的包包。我登上了车子,结果突然来了个紧急刹车 - 他的小孩被卷进了轮胎底。

当我回过神的时候,眼前的元华先生说:“我跟我太太从这里跳下去的时候说过,我们绝对不会让任何人来买这座公寓的单位。因为这个发展商强行夺去我的家,没有给我任何赔偿,害我去住在那家马路旁的地方,开起完全无法生活还要应付租金的小店,所以才会在看到你的厚实钱包时候起贪念,使到我们好不容易才拥有的孩子断送生命”。

就这样我睁开了眼睛。短短的1个多小时,我竟然发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梦(啊,我没说我是在发梦么?不然我怎么会遇上死掉的人,而且还是由元华先生饰演的咧!)。我觉得最厉害的事情是,那些梦里面的小细节,其实是前一天看到的、听到的、聊到的事情里面所包含的东西。脑袋把它们都串起来,成了一个故事。

唯独是元华先生,我怎样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我之前都没有过他的画面啊!呵,也许他在这种诡异的事件类型里已经是一个标志了吧,所以脑袋因此而自行决定他能当主角?

呵呵~

定位

Share

Posted on 8/05/2010 11:06:00 上午 | 0 评论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由于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与身边的人事物交集,进而激发出不一样的相处火花,所以在我们的人生里,有一种东西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 被接纳的需求。而我们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都在这个考量范围中。因为我们都在一个环境之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所以我们会去衡量自己想要甚么样子的地位、什么样子的位置。

就像我们进入电影院一样。

有些人喜欢有对号入座的安排,有些人就喜欢没有拘束,爱坐哪里就坐哪里;有些人会提早进场,有些人就希望刚刚好进去坐下来马上就上演;有些人会考虑到自己和别的观众看戏时候的舒适,懂得先关上手机,不公然高谈阔论,不踢别人的椅子,也不随意脱鞋、扔垃圾等等。

我们除了在乎自己,同样也在乎别人;我们用行为去显示出我们对自己及对他人的尊重,故我们要求自己在建立融洽的环境中,自发性地扮演自己的重要角色,来体现我们对于自己的定位的重视。

以前我的想法是: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而我对所谓的“小节”的诠释是:那些属于大蓝图里面的不起眼。然后有一天他问我:“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能把大事做好?”我结合了一位学姐说过的话:“除了工作上的事情,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生活白痴”。反复思考,发觉真正的“做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是在于不为小东西斤斤计较,但并不代表不把小事做好。相反的,一个看见大蓝图的人,更明白凡事从小处开始,进而把所有的小细节组合成大画面。

我称这个为定位的设定基本思维。当我决定我自己的定位之后,我的思想、行动、考量,就会遵循这个模式,一步步建立起来,促使我走到我信念中的那个地方上。换句话说,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因为我的意念而不同,而决定这个意念的驱使力来自于我为自己决定好的定位位置。因为我们的内心有一个机制,它决定着我们诠释我们所接收到的种种事物,当中包括影响我们的反应,所以定位便随着落实。如果我们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并投入去设置我们要改变的意图,那么轨道将一直遵循那预设的模式,周而复始地使我们在原地中变得丰富而有经验,然而却无法突围到另外一个境界。


小图固然重要,但我们是要做一幅小图,还是要把大图画出来,然后督促自己在设定的时间内从小图做起直到完成大图?

而最重要的是:透过真正明白并投入去执行,我们一生要完成多少幅大图?


我们追求到底又得到了什么

Share

Posted on 8/04/2010 12:00:00 下午 | 0 评论

《摄行狂》这句话所包涵的意义,是说着一群很喜欢很喜欢摄影的人“好摄成行渐成狂”。

“狂”就意味着疯狂吧?

我也是这群人的一份子,只是我没真正想过这个“狂”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程度。直到今天看见大队长的一张作品,我的思想仿佛顿时直了身体,认真严肃了起来。

想来“狂”是一种意境,让追求的人着魔了似的在不停地深入钻研某些事情,去到一个无人能及的境界,然后在里面忘我吧?我相信在我们的意识后面,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那是一块蕴藏着潜力,但却还没经过开发的地方。在我而言,我们仿佛徘徊在那个入口处,不停地应用着所学来的技能,不断地尝试去寻找进入那里面的管道。然后这一整个过程,就像丛山洞口跻身进入一个不知道到底有多长但绝对狭窄的通道,为了到达那最后出现的终结画面。

 也许那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从无到有再到无。

我们总要经历那些苦难,才明白什么是解脱;我们总得明白什么是执著,才会知道什么是放下。所以,我们总会把自己推到一个极限,才了解:(也许) 我们追求只因为我们想要无所求。

 作者:李会宪 (更多作品,请参考其 个人相簿)



谢谢大队长的一幅作品,给我这么一个了然的感受。

是的,真的,物极必然反,否极泰自来。

蜿蜒的倾诉

Share

Posted on 8/03/2010 06:28:00 下午 | 0 评论

每当笔锋(或者说打字键盘更贴切)蠢蠢欲动的时候,我总会先停一下,问自己:我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么雀跃地想要说话。然后,我让跳入心里的感觉跟我说它想表达的事情。

渐渐地,当我一再抓起相机,徐徐地透过画面找寻跟文字共舞的感觉之后,我的文字竟然适时懂得腾出空间,让这种相辅相成自行寻找互相承付的方式。

也许这就是练习的真正力量 - 它不见得是那种一飞冲天的惊人,但是总能在不起眼的调适里,找到共存的空间,进而把和谐与美,衬托到一个浑然天成的舒服。


就这样,我在他熟悉的国度里,找到了自己也可以呼吸到的快乐。

倾诉,不一定就是滔滔不绝。

我们把心里的话,化作具体的表示,传达给对方。

黄昏

Share

Posted on 8/02/2010 06:41:00 下午 | 4 评论

一行人到海边拍摄,从午后的人潮络绎,到傍晚的人群散去。看着游客快乐地在这小岛即便无法媲美深海的清澈中畅泳,我在夕阳没入海面之前,抓着机会留下那一点点的光辉。

我依然记得,在那些寄人篱下的日子里,我最讨厌这个时候。因为在这意味着准备结束一天的忙碌,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时,我跟家人的距离,依然是我无法缩短的遗憾。我只是回到一个栖身之所,但没能感觉到温暖的地方。

那些拍打在岸上的浪花,夹带快要入夜的昏暗,还有天上归巢的群鸟,使到画面放慢了脚步。

在回程的路上,我跟他说:“万家灯火啊...”

可以回自己的家的感觉,一定很棒!

给自己和生活一个更正面的态度

Share

Posted on 8/01/2010 11:49:00 上午 | 0 评论

在越见竞争与繁忙的城市,人与人的交错以高速在发生,因此力量渐形成一种压迫,使到人很容易不小心就感觉疲怠而颓废。由于生活夹杂着五味,我们根本无法时时刻刻都处在高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股力量来扶一把,让自己可以不陷在精神泥沼之中。

在顺境中,我们笑逐颜开,然而遇上了风雨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渡过低潮呢?

也许是我从小就处在我不想逗留的地方,所以我要自己练就一种韧性,就是遇上什么不称心的事情时,都凭着毅力去克服。那时候我并不懂什么是不屈服,只知道我要往我设下的方向、目标,像个火车头地发动力量,坚持到我抵达的那一天。

这种态度当然没有保证我每一个目标都实现,因为坚持是我可以做的,但是结果却不轮到我决定。然而,我发觉当我用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即使事情没有按照我原先的预设目标发生,但是我却总是因此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使到我追求的路上,得到比我预期的还要多。

然后我发现,我们是以终点作追逐,但却是因为过程而变得丰富。

为此,当明白了收获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后,我更笃定地确认:当我愿意用我的力量,去给予我自己一个更明亮的努力过程时,我无形中就在建立起一个更有氧气的通道,让我在前进的时候,心情更舒坦,去看见更多所有事情之所以存在的美。

经由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态度,它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