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述一个故事,需要有开端(介绍)、中段(内容)、结尾(结论)。
不管是是一部写实作品,抑或为针对某概念而编织的思想表达,它都需要有一个显著的架构,以便观众/读者能在过程中,把自己的思维或诠释,一一地敷贴上去,跟原来的呈献,融合成一个互通的来往,从而把表达者与聆听者衔接起来。
它不能理所当然地存在,但又不被给予一个存在的角色;它也不能被当作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存在,却又没有一个完整的存在立场,然后再赖着那个所谓的存在继而膨胀。
即使是最低限度,它也必须有一个入口。
为此,我无法认同Noise Production House是次的演出《阿福》。
这依据19世纪德国剧作家Georg Büchner的未完作品《Woyzeck. 沃伊采克》作为蓝本的演出,场刊上写着“他,已经没有明天。他,却是我们的明天”。如果被牵回原著的基础,我假设导演想藉着表达一个在生活上感觉失望的人,来作为我们的反思关于我们存在的课题。思考关于生存这回事,现实仿佛拥有太多的考量,也参杂着太多的因素,导致郁郁不得志的事情比比皆是,从而凸显出“应用一个牺牲者作为借景,即使逝者已矣,但却不要忘记去探讨其中的教训”的讯息。然而我这个大胆的假设,在演出中是看不见的。因为我把简介带入表演的时候,我看见的是一个在屋子外透过窗口往屋子内张望,然后转过身用很了解实际内里、感同身受的情感和语气,在叙述屋子里的情形。
故我对《阿福》抱着甚大的怀疑:假如椅子就是我们站坐行卧的比喻,它已然包含了生活中的一切,。那么被肢解的那一个,在面对被分割的自己时,就只有呃呃啊啊,但却丝毫没有动到情绪感受的深刻?我以为一个人的观点、信念受到外来的侵蚀和占领的时候,应该已经站在悬崖的边缘,仿佛只要轻轻一推就足够粉身碎骨的崩溃。但是我看到的却刚好相反:用说书的方式,把表达当作果冻一样一块块切开,然后应用不合宜的手法,叫观众吃下。这么一来,我就想问:是导演觉得观众无法自行思考,还是我们只可以按照安排去接纳规定的铺张?
原著《沃伊采克》被誉为欧洲第一部现代戏剧,写于 1836
年,作者是英年早逝的德国流亡诗人毕希纳。作品根据 1824
年一件真实的案件改编而成,讲述底层杂役兵沃伊采克挣扎在生存在线,因只进食豌豆而导致神经错乱,最终将出轨的妻子杀死并自杀的惨剧。这是欧洲戏剧史上第 一部关注低层小人物生存困境的作品,作者以荒诞、悲悯的笔触传达对人类社会的绝望和对个人存在之意义的质疑,因其主题与形式上的双重超前性而成为戏剧史上 绕不过去的里程碑。(来源:http://www.douban.com/event/11154639/) 先撇开手法不说,《阿福》的故事简介也有点莫名其妙。“阿福,一个好不普通的名字。一个只要在街上一喊,就会有好几人回应的名字(那到底是普通还是不普通啊?)。他活在和你和我一样的社会里。和你和我一样,他曾经有多少梦想,多少抱负。后来的后来,又实现了多少理想,多少抱负?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阿福曾经这么相信着。就像你,就像我。然而,未来不单单无法掌控,阿福根本没有未来。原来,过去、现在和未来,从来不在阿福的掌控中。曾经建筑的每一个梦,如果伟大,是因为孤独;曾经走过的每一步,如果幸福,是因为麻木。阿福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每一天都捆在一间房子里,这房子里,建设在;拆毁在。美丽在;哀愁在。良善在;邪恶在。这一片飘过来,那一片飘过去。来来去去,成了一团烟,没有黑,没有白,只有灰得不能再灰的烟。这房里,阿福醒悟了。命运,从来不在自己的手里。游,因为他是鱼。飞,因为他是鸟。阿福听见有人在阅读他的明天,然后……遗忘!”
要不就写这一段的人其人生观过度悲观,不然很可能出自一个感觉无人理解而孤独寂寞地强说愁的青少年手笔。我假设阿福不叫阿福,叫阿明、阿成、阿伟、阿达等等任何一个名字都好,我都从表演中看不见简介里的愁云惨雾。那之所以这么凄凉的人被称作阿福,是不是导演有什么特别用心?这一点没看出来,也没有提示。我很好奇地想要知道:这个象征着几乎所有壮志踌躇的年轻人,在踏入大染缸之后载浮载沉,进而在若干时日之后被吞噬,到底想表达什么?我们不管怎样都是多么的渺小而微不足道地只有被操纵然后遭弃和遗忘?这个思维对非青少年来说,除非是对上了自怜自艾的失志颓废青年,否则就显得太说教式了。
(抽象)手法剧,老实说,需要黑箱剧场才能制造空间感。因为灯光在这里面扮演起超级重要的角色,用作强调潜在讯息,同时加剧观众感觉到自己是其中一份子。每一个铺排、空间上的设计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和目的,这一点是表演者跟导演之间必需要有的谅解,这样表演者才能在演绎不同角色的时候,真正了解其角色,并有效地融入每一个转换之中。另外,因为演员无法熟练地把椅子变成自己的一部份,导致因为花时间在层层叠叠并稳定它之上,结果动作明显地受到拘束而显得好累赘。有时候,表演不免发生雷同事件,或者说有些什么是在看过了之后导演感觉值得取经而加入自身的作品之中。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导演必需巧妙地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主导,然后加工参考的部份,从而让东西呈现另外一种层次。眼高手低是常见的尴尬,而最让局面难看的是观众怎么努力都找不到将其合理化的说法。
我不晓得这部剧到达首都会缔造出什么样的反应,但他们也许喜欢这种看似玩味的手法也说不定。因为某个程度上来说,个人偏好决定了对事情的接受程度,而这部剧无疑地大量地应用了深度说法来作饵,也许可以对外来刺激甚饥渴的忙碌人们起正面的化学作用。
有一点我有意见的是:开场前一分钟,司仪先生报告说“正式进入演出前最后一分钟…”,这是为了马上制造开场后需要的冷感吗?它让我在极不舒服的情绪中,浮躁地进入演出的序幕,结果演出开始10分钟之内我就频频看表,想要走人了。我最终还是把演出看完,只因为我不想断章取义地写这篇文章。
卡尔·格奥尔格·毕希纳(Karl Georg Büchner,1813年10月17日-1837年2月19日),德国作家,自然科学家,以及革命家。他所撰写的悲剧《丹东之死》(《Dantons Tod》)是现代思想史上的一块路碑。
《Woyzeck》 deals with the dehumanising effects of doctors and the military on a young man's life. It is often seen as 'working class' tragedy, though it can also be viewed as having another dimension, portraying the 'perennial tragedy of human jealousy'
. The play was admired both by the German naturalist Gerhart Hauptmann and, subsequently, by expressionist playwrights.
It is loosely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Johann Christian Woyzeck, a Leipzig wigmaker and, latterly, a soldier. In 1821, Woyzeck, in a fit of jealousy, murdered Christiane Woost, a widow with whom he had been living. He was later publicly beheaded.
Franz Woyzeck, a lowly soldier stationed in a provincial German town, is living with Marie, and father of a child not blessed by the church as the child was born out of wedlock. Woyzeck earns extra money for his family by performing menial jobs for the Captain and agreeing to take part in medical
experiments conducted by the Doctor. As one of these experiments, the Doctor tells Woyzeck he must eat nothing but peas. It is obvious that Woyzeck's mental health is breaking down and he begins to experience a series of apocalyptic visions. Meanwhile, Marie grows tired of Woyzeck and turns her attentions to a handsome drum major who, in an ambiguous scene taking place in Marie's bedroom, arguably rapes her.
With his jealous suspicions growing, Woyzeck confronts the drum major, who beats him up and humiliates him. Finally, Woyzeck stabs Marie to death by a pond. While a third act
trial is claimed by some to have been part of the original conception, the fragment as left by Büchner ends with Woyzeck disposing of the knife in the pond, and most renditions extrapolate this with him drowning while trying to clean himself of the blood after having dumped the knife in deep waters. (来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Woyzeck)
(个人觉得)该剧参考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