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动容的小品:路人甲(演出观后感)

Share

Posted on 10/11/2012 10:07:00 下午 | 2 评论




        又是旧地重游的一天。

        演出前看到耀祥在FB上说:那剧场管理员一直说灯已经30年没换过,所以请原谅它时好时坏。唉,晕!

        能让灯30年没换但依然受到槟城剧团青睐的,非光大五楼A视听厅莫属了!

        你没看错:我没说那是剧场。只是,在表演场地选择欠奉的情况下,它一直被当作剧场来用。换句话说,不管怎样,本地的演出单位已经是应该被嘉赏的了:大家不因为环境因素的不足而停止办演出。再换句话说,在除了槟城表演艺术中心这个真正的表演空间能提供像样的场所外,表演者就只有屈就于设备简陋的空间,忍受这些器材的不正常状况,做出一个又一个技术以外的超水准演出。

       我看到天花板的一台新安装配备,还来不及高兴终于有一个内置投影机可以方便演出需要投射用途时不用再伤脑筋向外商借,就听到福庆说:那个是YB(州议员)专属,只有他才能用。我没听清楚是黄汉伟还是黄伟益(前者是管理州内文化艺术;后者是光大区州议员),因为只听见心里叹了很长很长的那声气。

       严格上来说,换了政府之后虽然看见比较正面的气象,但是槟城的文化和艺术这条路,依然漫长而遥远且艰辛。(*我该不该为正面的改变而欢呼,然后放轻对政府的期待?)

       相较之前同样在这个地方演出的《死亡纪事》,这一天的观众人数是让人鼓舞的。这现象当然回到了一个老调重弹的问题上:是应该以做适合中学生看的演出做出发,还是做更成熟的题材催动观众对思考的认知为基础?

       四部作品,各有各精彩。主题是针对目前时下最夯的网路文化做中心,4位导演分别从资讯/媒体、习惯、内心需求,及感情/关系切入,去挑起/提醒观众的对于这种已经渗入到几乎不能分割的生活作探讨。

       开场前,我刚好跟(另外一位州议员)郑雨周同电梯。我很欣赏他的一点是,他没有其他官员习惯的架势和排场。既没有巴迪,也没有姗姗来迟的习惯。那天他只穿了简单的T恤,还戴了顶牛仔帽。我在电梯里的第一时间还在想:这面善的人是谁啊?到后来才想起是郑先生。我245分左右到场,意即咱州议员也没迟到。3点钟前,耀祥打开大门让观众入席,我在心里鼓掌:很好,时间掌握做得好是剧场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自由入席的方式在槟城剧场演出很普遍,入场之后我找了个位子坐下,很自然地就拿出手机转到静音模式。

        跟我一起到的福庆,在我入座了好一阵子都还没进来,敢情他在外头跟人聊开了。我看了看表,310分。福庆后来走了进来,坐到我旁边的空位上。5分钟之后,司仪报告演出即将开始,顺道也作勿摄影/录影及关上手机的提示。

        320分,第一部剧粉墨登场。

       《从终点出发》取材自之前闹得满城风雨的萧医生事件,但是以比较夸张、诙谐的手法呈现。这起胡闹但却是经过特别包装的事件最后(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如国内其他轰动震惊的事件)一样不了了之。我喜欢用幼稚来演绎主流媒体的“认真探索”,更赞扬这种人云亦云的现代速食世界对资讯的不加以思考反而参与一起热闹的讽刺(当然不忘了感激那些因为认真所以去寻找更多的时候,发掘了真相的力量),但觉得让年纪轻轻的孩子来扮演媒体的这个手法还不够凸显它的用意。相反的,如果让稍年长的演员来扮演这样的对比,肯定让人更有去反省的力量(呵呵,但是会不会因为这样而得罪同行我就不敢说了)。结尾的部份,导演没有投入他个人的虚构画面来带出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会造就什么样的场面,而选择了用投影换面及文字来希望民众(观众)能认真思考。我想:我国的教育依然还是遵循了引导式的方针,而不是用冲击来培养。当然,相较那些苦口婆心的说教,耀祥的提示性教育确实是一个比较不一样的气象。我也相信在座的中学生观众会从这里学习到所谓的思考是要自发性而不是填鸭式的。


        FUN 局》很有意思,它采用了普通的环境,加入了娱乐性的手法,来呈现出一个本来很不怎样但却因为节奏掌握得好而很好看的演出。现今社会什么都上网已经是不新鲜的事情了。重点是,现在的人不止什么都上网,还要强迫人家喜欢,进而分享自己的无聊。面子书很任重道远地扮演了这个让人喜欢又讨厌的分享平台,搞到一堆的网络垃圾和一群哭笑不得的群众。分享是好事(我们从小就这么被教育:要跟人分享,不要自私),但是当一堆的分享变成了麻木的攻势动作时,我们无形中变成了浮夸而不注重分享的真正意义。所以那些什么游戏邀请、按赞或分享,都成了一种累赘。最惨的是:你的生活如果可以接受榴槤仙人掌汁这么勇敢的东西,却会因为一个小小的“unfriend”而仿佛世界末日的夸张,你说这个世界是不是应该裱起来挂在墙上供人鞠躬哀悼呢?

网路可以提供几乎无边际的搜查可能性,同样的,它也制造了虚拟的空间。比方说,那些曾经“脍炙人口”的农场,就曾经让人有一种欲罢不能的瘾。仿佛那亩多姿多彩的地是在现实中拥有的快乐。《慰界》在表达的是:我们成天在忙碌追求的生活,已经被不真正存在的空间侵蚀而不自知。一个单亲家庭,妈妈为了让生活好一点,她成了普遍上爸爸的笼统形象:努力赚钱到没有时间陪小孩,专注工作到只能关心是否满足了他的基本生活需求,导致一顿饭都只能发生在虚拟之中。爱能透过荧幕来得到吗?也许(缺爱)到最后,只能寄望假的真实给自己那一丁点的温暖。

我在《老人不“再”家》的谢幕时,为饰演老人家的林美美阿姨站起来鼓掌。因为她即便是没有表演经验的演员,但在寻找自己(明明在面前但却感觉)遗失的孙子而走进观众群里到处问人是否有看到她的孙子时,她那在眼眶里打转的泪光确确实实给了这部剧最重要的灵魂。我虽然认为煽情是戏的一个梗,但是在演绎的过程中,这位演员在掌握自己的角色上,做到了一个很多演员都没有做到的部份:先说服自己再说服他人。

一个(看似)很简单的演出里,有很多人的用心。而对于这些付出的人们,我们能给的是认可。戏好不好看?要不你来跟我说,你看了我的观后感之后有什么感想?

谢谢路人甲。

请继续加油。

注:下次还是请摄影的部份在彩排的时候进行吧~

2 评论:

匿名 说...

我明明在2点57分就进场了。。我没迟,申冤啊。。。!!- 福庆。

Doris 说...

哦,是吗?我明明就看过了3点你还没进来(难道我们俩的手表差这么多?)。
>_<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