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纪事

Share

Posted on 9/19/2012 12:33:00 下午 | 0 评论


        在这之前,我没有看过导演高俊耀的作品。

        所以当在进入剧场以前,听到朋友说:“一定要去看” 的时候,我心底升起了一股期待。老实说,槟城的剧场反应一直都很呆滞。每每有什么演出,大家都显得意兴阑珊。因为大家对事情的漠不关心或者抱持抽离的态度,很多很多珍贵的讯息和成长,都在这麻木的状况底下错失掉了。

        入场前10分钟,我遇见了Noise的团长。他说:“想做点成年人的剧目,下场是票房就这样的惨”。

        这很不好。

        因为换句话说,除非头皮一直很硬,死死都在这里面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呕心沥血到干枯退场。不然槟城的剧场只有为了票房而颓废 - 不是干点通俗娱乐(然后求华社怜悯买票支持文化),就是往少年身上开刀(拿他们的青春热情来燃烧戏剧的体温)。

        《死亡纪事》有别于一般的直线式表达(就是观众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选择了透过一个完全发生在这个国度里的真实事件来挑起思考。2个演员,独幕剧,1个课题,无数个问号。

        我依然觉得,这台演出如果发生在黑箱剧场会更好看。因为故事很贴近我们,所以需要让观众有直起背来的感染。而且光大5楼这个历经沧桑的多用途视听厅还是有不足的,比如说灯光的状态就让人很啼笑皆非啊,让整个看戏的情绪一直都到不了爽的地步!

        不用特别解释,用重演经历的铺排以及代入、快速转换角色的方式,叙诉故事的发展和观点,让思维跟着他们闯四城门地奔驰和跌倒。也许因为我们的生活很赤裸,所以在没有特别粉饰的情况下,观众对舞台上的表演变得敏感了。有人在事后交流时大谈自己从各个角度切入去诠释剧情,也有人对于导演用抓一把生活的脏话手法有微言或不同的建议。

        我个人希望的是表演者之间的默契,是一种激起火花的动力而不是熟悉对手的惯性。因为在这其中,我觉得演员之间的交流有流于太平直,即使在抓四脚蛇的那种刺激感下我依然觉得他们眼里看见的是空气。

        太四平八稳的表演不太适合这样的剧目。因为可能性是在表演者之间的推与扯之间最能给予观众感动的关键。

        无论如何,我很高兴看了这场演出。

        因为这对我来说,是槟城少有给成人的演出。

        感谢演出单位禾剧场,感谢演出制作Noise。

        在这之前,我没有看过导演高俊耀的作品。

        在这之后,我会期待再看导演高俊耀的作品。


亚当与夏娃

Share

Posted on 9/18/2012 08:24:00 下午 | 0 评论

        刻板印象是: 上帝制造的一男一女,被标志为亚当与夏娃(舞编说:“如果演出称《捷克与心》,你觉得人家会不会来看?”),在狡猾化身的蛇引诱偷吃禁果之后,从此成了带罪的凡人。


        当然这舞码不是在说圣经里面的经典。

        当人类已经进化到今时今日的地步之后,这种老掉牙的事情再也不是人们进入剧场的原因了。所以,舞编说:“这是一个比喻。现在男女关系,就象亚当与夏娃。每一个男人都是亚当,每一个女人都是夏娃”。

        舞编的意思是: 我们这些男人女人,都是一段段的精彩。

        先说舞者(光环请准备)。男舞者郭少麒的舞蹈背景很厚实:回马之前在香港台湾各逗留了5年,一直都在现代舞中精进,尤其更是台湾云门的一份子;女舞者许静心曾是大马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的最后4强。

        单凭这组合,而且是道道地地的大马制造,岂有不看的道理。

        凡事都得有个开头。这里的起点是:当我们来到了这个喧闹的世界之后,我们就注定了接下来的所有邂逅和经历。这里说的,是爱情世界的点滴。从结婚开始,我们辗转于不同的阶段,一步步去实践所谓的感情关系。

        舞编没有刻意深入去探讨两性,也不志在讨论什么信仰上的课题。也许他想说“好比亚当与夏娃的那段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习”。就像末端请观众上来模仿舞者们心与心结合的那个动作 - 我们在人世中寻找那一个跟自己结合成完美的另一半,也许彼此在过程中总会有高低起伏,但是终究还是如亚当与夏娃被对方牵引着(别管那条蛇)。
       

大笑吧, 槟城!

Share

Posted on 9/15/2012 12:02:00 下午 | 1 评论

        2012 年 9 月 2 日,40 大幅不同大笑样貌的黑白照摄影展在支持与鼓励下开幕了。 老公人生中的第一个个展,致词的时候还有点怯场。我过后调侃他:“啊你准备的稿都没用喔?你有一句“我老婆第一个举脚赞成“的啊!” 他腼腆地回道:“这么多陌生人,我怕说了不好意思”。


        说实在话,相较 10 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这一天的表现好太多了。

        说到摄展,不得不承认:在这之前根本没有想过2 件毫无关连的事情, 会造就一个珍贵的经验。

        那时候我们在闲聊,说着对某某摄影师为宣传而拍的照片不满。没想到下一刻就做出了一个展。

        老公说:“我想呈现一个快乐的感觉。我想把我脑海中的笑容集合起来,给大家感受到它的美好”。我就说:“好,那我们来办!”

        由始至终,最感谢一个人:尤koko(哈哈,未经当事者允许,不公开名字)。他不止在听到我们的想法之后,决定支持并投入参与筹备,还把朋友们 Fion, Celine, Lilian, Forrest等人叫来一起集力。还有,就是在我们的路途上给予我们很大认同、分享和鼓励的Jaime。

        我始终相信:只要信念够强,做事认真,而且勇于实践,一定会有成果的。

        我们召集身边的朋友,并努力跟路上的行人,包括游客,作接触及解释我们的计划,然后在得到他们的爽快答应之后,拍摄下了尝过70张大笑的脸。经过展出场地的巡视之后,我们决定了展出 40 幅,把不同的笑靥做一个完成的呈现。

        一张一张照片小心筛选,送印的时候负责人也很仔细地确保作品素质,然后整齐地挂上那面洁白的大墙。



        为期2周的展出,从开幕的时候得到家人、朋友人到、花到的祝福,及至是在现场遇上的际遇给予他们的珍贵意见分享,到后来陆陆续续专程前去观赏打气的鼓励,我们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我们最欣慰的是,这个为槟城而起的快乐想法,成功地连接了好多好多的正能量。

        明天,展出终要告一段落。

        是有些不舍得。

        感谢成就我们这小小的大志的大家。

        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我们承诺会继续加油,希望带给大家更多感动。

        记得了,不管有没有这道大笑的墙,大家都要快乐!    

        ^O^



     

第一次在槟城粉墨登场的舞蹈项目 - Short & Sweet

Share

Posted on 9/06/2012 04:30:00 下午 | 1 评论

        源自澳洲(已有十年的历史),在首都有四年的资龄,槟城则是第一次的Short+Sweet Malaysia,主要是为了网罗更多来自民间的表演艺术个体,在不需要筹集太多资金的情况下,把自己的作品做一个呈现。

        Short+Sweet Malaysia 共分成三个部份:舞蹈、戏剧、相声(槟城目前只有前两部份)。这个星期首先登场的是舞蹈,下个星期就轮到戏剧。

        感谢艺人馆槟城剧场“槟城表演艺术中心”负责人黄子豪的邀请,我得以见证 Short + Sweet Malaysia 槟城版的初次上演时刻。最重要的是,感谢中心的老板和老板娘的积极制造机会给本地表演艺术,槟城的剧场开始越来越活跃。


        今年的参加队伍不多,但是各有特色。

        首先掀开序幕的,是一支群舞。夹带华族舞蹈色彩的舞姿,在干净洁白的服装衬托底下,释放出一种如舞蹈员手上的彩色布一样渗透着淡淡的清香。我对于在黑箱里做这样的表演有少许的意见:距离近啊,可不可以做一些能跟观众交流的作品呢? 我不要求表演者一定要跟观众互动,但是如果可以让观众感觉到表演的延伸,这样更撼动人心。

        第二支舞蹈,简简单单的双人舞,但是两个女生。这两位小朋友在槟城的舞蹈界一点都不陌生。如今慢慢长大,加上接受更多舞蹈训练之后,这次的表演机会,让他们开始崭露头角。自编的舞码,简简单单地带出姐妹情怀,或者说两个好朋友的故事。那雨水滴滴答答的打在他们的伞上,也把他们的感觉打进了我的心里。




        第三支群舞当中也有着重于双人舞的表达。把舞蹈拆成几段的呈献法,让舞编想说的话变得吞吞吐吐了。其实舞者们很努力地在“说话”,所以我会建议舞编采用去芜存菁的方式,把重要的段落编成一气呵成的就好。很明显的是,空间局限了能量的延伸。这一点,我会感觉:也许专注于用双人舞来表达会更理想。其中一位男舞者(名字叫 Tze Shen 吧)只要经过琢磨,肯定会成为出色的舞蹈员。

        第四支,呵呵,我不好说,因为我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最后一支的双人舞,如果有看去年乔治市艺术节压轴 River Meets Light,就会对他们俩不陌生。这类型偏向肢体表达的类别,需要一个比较“原始”的空间才能真正发挥力量。在黑箱里,他们像极了我们心目中再做困战的野兽,看了特别不舒服。无论如何,它是一个好的尝试,因为在一个呼着冷气的空间里,它燃起了一股烈火,仿佛在提醒着人们:别太舒服,不然整个人会懒了下来。

        下个星期就是戏剧登场了,不晓得会有什么东西在等待发现呢?

我们的日子 (The Last Five Years 观后感)

Share

Posted on 9/06/2012 11:36:00 上午 | 0 评论

        昨晚因为看见弟弟跟太太因为一些事情而有了小争执,我不禁想起了前些日子观赏的一部舞台剧 - The Last Five Years (改编自美国剧作家 Jason Robert Brown的同名音乐剧)。

        这台重新编排的舞台剧,只用了2位演员。导演的手法是直叙与倒叙的方式,说出两性从恋爱、结婚到分开收场的经历。男主角直叙;他的爱人倒叙。因此,他们俩在整部戏中只有一个交集点 - 结婚。

        剧本是美国的,在本地上演自然就有一定程度上的尴尬。比如说,我就在观赏他们表演的时候,有一种“看和感觉”不能协调的冷感。我说是冷感,因为打在背景上的影像是美国的景色,但是他们口操本地英语(虽然不是典型的那种),这让我有种迷惑:“是美国华侨的故事吗?” 可是男主角的书打在背景上,名字没有华人姓氏的迹象。就当是混血儿吧,妈妈嫁了洋人的那种,那口音不吻合条件的感觉又涌了上来。

        结果,我看得很抽离。

        无法当成看西方文化诠释婚姻,也不能当作本地作品来欣赏。

        我得承认,两人都唱得很好。尤其女主角,她在Malaysian Girls的演出已经证明了她的演唱实力。只是,因为这演出的舞台是黑箱,跟观众的距离很近,而且座位的排法,明显地让观众从各个不同角度去看一段关系的发展。导演过度把重心放在演唱的部份,反而削弱了表演者跟观众交流故事的部份。

        从热恋时候的青涩和快乐、包容和欣赏,然后彼此都决定用这个基础走入婚姻的城堡,到婚后出现分歧的时候痛苦地结束曾经呵护在掌心的爱情。不陌生的情节,包括了抱怨、猜疑、要求对方、感觉受委屈、不被谅解等等,都是太阳底下几乎天天在上演的戏码,道出了爱情总是在现实加入之后,变得面目全非的可怕。

        为什么在开始的时候,总是千遍一律的快乐,而到了彼此慢慢因为时间而累积出感情的时候,反而愁眉苦脸的呢?是因为期许总发生在熟悉的人身上,还是谅解只不过因为自己还在摸索的时候?

        男人在恋爱开始的时候,会变得很努力。他像一只发情的狗,疯狂地追在散发着迷人气味的爱情后面。他可以披荆斩棘,就像一位骑在黑马上的勇士,拿着他的宝剑那么地威风凛凛;女人则一下子成了被困在楼塔上等待勇士来拯救的少女,幻想着爱情能拥护着自己,男人会守护着自己,给自己幸福快乐的日子。当两人牵着手兴高采烈地走进婚姻的时候,男人会开始把自己和女人建立起来的家,作为自己捍卫的王国。他不再那么热衷于你情我爱,反而希望用事业来把人生推向另外一个高峰。他觉得:爱情的进阶,就是把所有当初的情怀,升华到一个给他没有后顾之忧的力量,让他继续往前去开创,然后把丰硕的果实带回来跟心爱的人分享;女人会认为,婚后的情况,除了培养彼此的结晶,最重的是自己做什么都有男人为自己挡掉至少半分之八十的挑战。女人不想改变自己却又阻止不了自己改变,而爱情是她们认为男人能够给自己幸福最明显的承诺。

       所以,这部戏的剧情就是这么走的。

       男人觉得自己结婚之后并不如之前的快乐,而且还要面对女人正天对着自己抱怨,更要不断地给女人像喂婴孩的耐性供她磨;女人自始至终觉得爱情是终生捍卫的事情,即使遇到了让自己几近崩溃的边缘,她还是希望男人可以坚持多一点,跟她重新建立爱情的美满。

        最后的结局是:男人投降了。

        他垂头丧气地说:“对不起”。

(照片来源:penangpac)

        每段爱情都有它不同角度的诠释。

        现场演奏的铺排,让人有一种很血淋淋的感觉。

        现实啊,没有对错。如果两人无法站在接纳对方的立场上面对两人之间的不同,唯一的决定就是结束。

       然而,多少对夫妻认真地想过:我们是不是应该检讨自己?

一段随纸鹤飘散的爱情

Share

Posted on 9/01/2012 11:54:00 下午 | 0 评论

        一段以大戏后台的故事为主轴,描写一位戏子的崛起和没落 -《尾声》,导演巧妙地用了双语的表达,透过演说唱舞的方式,把一部舞台剧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是继 Malaysian Girls 之后的另一部巨作。因为很少有舞台剧可以连续上演一个月(在首都),而到槟城也在上演的一星期当中,几乎场场爆满。 跟Malaysian Girls不一样的是,前者说的是现代选美比赛的故事,《尾声》则是退到了大戏曾经蓬勃的过去。两者都有现场演奏,都有让人目不暇给的舞台设计,更把感官的享受作为重要考量。


        从剪影到舞者们又唱又跳,还借用电脑的设计把火灾带到台上,这在表演艺术的史上,确实是让人感觉到有一波接一波的惊喜。 我承认:在这个表演艺术一直都只是载浮载沉的国度,能有这么多勇气和实践力,我不得不对这对在表演艺术圈子用心用力在付出的夫妇 - Dato Faridah Merican 及 她先生 Mr. Joe Hasham 五体投地的敬佩。看着他们已届壮年还活力不减,逢人都带着如沐春风的精神,我不禁在想:很多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剧场里还有多少人能像他们,不断地为这块土地施肥和灌溉?

         我看张家扬叔叔在台上表演,想起了小时候很喜欢他报告新闻的样子,并藉着学习英语发音的日子。


         从一个喜欢唱戏的小子胆子粗粗地闯进了后台,迈开自己梦想的脚步。当幸运之神眷顾的那一刹那,他在徘徊亲情与理想的分岔路上,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妈妈。



 也许,只有那小子自己知道:我的选择后果,就得自己背。因为清涩的爱情、互相扶持的友情,都在这个地方开始,也在这个地方结束。 也许,成功是一把双锋刃,它给予手握者披荆斩棘的快感,也在无形中砍断了他自己的慧根。他的人生,经历了穷苦和寂寞,也得到过爱情和名利。但是在一场嫉火中,他拼了命争取的一切都燃烧殆尽。




        他固执地选择了自己,选择了孤独。

        关于这部演出,我最喜欢的是墙上的演出布轴。每换一张,都是那一幕戏的写照。

        戏末,曲终人散,后台(舞台上的布景)恢复了安静。

        那何尝不是人生。 落幕了,谢幕后,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