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說太多
Share
在一個傳統的家庭裡, 爸爸扮演了"主外"及"強悍"的角色; 媽媽則以"主內"和"溫和"平衡了氛圍. 在這樣的環境底下, 兩人的互相配合給與孩子一個完整的成長和發展空間.
隨著時代的進步, 這些刻板形象有了轉變. 爸爸會逗著孩子玩, 陪他們說話聊天談心事, 媽媽也有教訓孩子的時候, 讓"撲進媽媽懷裡去撒嬌"的取巧心理踢到鐵板.
這些調整或改變, 或者說父母之間的不同角色, 有哪些功能?
答案是: 平衡.
主內或主外, 強還是軟, 不過是為了塑造一個擁有不同元素的環境, 好讓在裡面的孩子知道: 爸爸媽媽都愛你, 只是我們有必要讓你知道: 這個你還陌生的世界, 同時擁有著各種不同的面貌. 所以不論是爸爸還是媽媽, 我們也一樣必須秉持這麼一個平衡的原則, 讓你不能以為強悍才是贏家, 溫和就受委屈; 或者說溫和就好欺負, 強悍則咄咄逼人.
家庭教育, 有了一個使命 - 我們更希望調教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我想, 這也是為什麼"民主"這個概念在(傳統上保守的)東方社會也普遍地受到了重視和關注. 因為我們開始意識到: 所謂的生存定義, 不再只是滿足衣食住行, 而是進一步在於如何把環境以多方切入的方式來尋找更好的發展, 其中除了權益, 還包括了思維. 孩子會問: "為什麼?" 而大人再不能夠以"不用問這麼多, 我都是為了你好才這麼做, 所以你聽就是了"來塘塞, 也不能一味認為自己知道孩子在想甚麼要甚麼, 然後去做一些很理所當然能恵及對方的決定.
也因此, 聆聽變得非常重要. 因為只有透過聆聽才能知道自己的立場以外的想法, 也只有不因為自己被賦予的地位而自恃, 才能更圓滿地促進事情的發展.
想當然爾, 角色的掌握就變得更複雜而不簡單. 因為又要剛柔並濟, 還要能把自己原來的職務做好, 所以現今的父母都比以前的爸媽更需要時時提醒自己: 要與時並進(才不會跟孩子有代溝), 要勤加閱讀(才能跟孩子分享心得), 要用心體會(才能知道孩子的心聲), 還要放低身段(才能跟孩子拉近距離).
爸爸媽媽也會做錯事, 所以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絕不犯錯.
孩子很聰明, 他們會知道父母是不是真的關心, 也體會得到爸媽的用心. 整天滿口大道裡但是言行不一, 抑或以指摘和辯解來為自己圓場, 又或者對別人的行差總是(如抓痛腳地)頭頭是道但對自己的踏錯就(如被害到般)振振有詞, 他們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到最後, 害了孩子, 而吃虧的還是父母親自己 - 因為(種下了)自圓其說(的前因), 所以(換來了)自食其果(的後果) - 孩子不再信任父母, 也秉承了這些陋習.
至於那些隔壁厝邊, 別對人家的事情指指點點或者自認有點本事地曉以大義. 你縱有再大的本事或本領, 也別雞婆 - 因為不關你的事. 以為自己夠客觀而熱心或者講公道話的下場是: 討人厭且顧人怨.